首頁 > Web3.0 > 「Web3 嘉年華」圓桌討論:TradFi 與加密技術的融合共生
「Web3 嘉年華」圓桌討論:TradFi 與加密技術的融合共生
廣告 廣告
摘要:Baker McKenzie 合伙人 Joy Lam、Cobo 首席運營官 Lily Z. King、AWR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Phillip Gillespie、Fidelity 數字資產解決方案全球負責人 Luc Froehlich、Kenetic 創始人 Jehan Chu 與經緯創

Baker McKenzie 合伙人 Joy Lam、Cobo 首席運營官 Lily Z. King、AWR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Phillip Gillespie、Fidelity 數字資產解決方案全球負責人 Luc Froehlich、Kenetic 創始人 Jehan Chu 與經緯創投合伙人萬浩基圍繞 TradFi 和加密技術的融合共生展開圓桌討論,分享 TradFi 如何借助新的力量實現模式的創新與變更。

主持人:Joy Lam,Baker McKenzie 合伙人

嘉賓:

Lily Z. King,Cobo 首席運營官

Phillip Gillespie,AWR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Luc Froehlich,Fidelity 數字資產解決方案全球負責人

Jehan Chu,Kenetic 創始人

萬浩基,經緯創投合伙人

今日下午,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HashKey Group 聯合主辦,W3ME 承辦的 2023 年香港 Web3 嘉年華主會場上,Baker McKenzie 合伙人 Joy Lam、Cobo 首席運營官 Lily Z. King、AWR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Phillip Gillespie、Fidelity 數字資產解決方案全球負責人 Luc Froehlich、Kenetic 創始人 Jehan Chu 與經緯創投合伙人萬浩基圍繞 TradFi 和加密技術的融合共生展開圓桌討論,分享 TradFi 如何借助新的力量實現模式的創新與變更。

「Web3 嘉年華」圓桌討論:TradFi 與加密技術的融合共生-iNFTnews

以下為圓桌討論全文:

Joy Lam(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看到這么多人出席今天的會議,這也是一個見證,非常積極地展示了香港會成為加密及加密貨幣行業、Web3 行業的高光。

我是 Joy Lam,住在香港,是 Baker McKenzie 的合伙人,我的工作多多少少和虛擬資產相關,今天想要談談加密貨幣與區塊鏈交易的交叉點,我們看到有更多的交融、重疊。

這些 TradFi 的機構開始轉型到虛擬貨幣,開始試水。有些人想要進入到新的資產類別中。加密貨幣的原住民慢慢開始分支,進入到傳統的金融服務行業,所以今天有非常杰出的嘉賓來參與討論,Lily 是 Cobo 的 COO,Luc 是 Fidelity 數字資產解決方案負責人,Phillip 是 AWR Capital 的管理合伙人,Jehan Chu 是 Kenetic 創始人,萬浩基是經緯創投合伙人。

最近有很多關注全球的銀行業問題,吉米·戴蒙最近致投資者信也提到他并不覺得這是一場危機結束了,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談到加密貨幣,我們也看到加密銀行的關閉引起了很多問題,也有談到 2.0、陰謀論、政府協調努力,孤立加密行業,凍結他們訪問、使用傳統銀行服務的權利,從你們的角度來說,談到銀行業的危機,怎么影響你們數字資產的機構性采納呢?在 TradFi 和 Crypto 加密之間有沒有阻礙他們的接受,或者采納的障礙?或者有沒有其他的服務機遇進行重新定義?

Luc Froehlich:銀行業危機最近出現了一系列事件,都是數字化資產的選擇,也許是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加密貨幣或者其他數字資產空間相結合。包括現實世界的資產、碳分數、TradFi 之間的通證化。

另一方面,再看看「路」的另外一邊,對于市場來說,有人可能跟你講他們就是騙人的東西,其他還可能有些領導人會覺得不想采用數字化資產,他們覺得這是他們職業生涯的危險因素,或者他們不愿意進入到空間,還會有其他領導人在忙著做其他的東西,可能是環境的原因,可能是成本或者重組的壓力。

在「路」對面有一些領導者花了很多年去學習數字資產空間,徭役找尋機遇與噪聲之間的差異,現在有個巨大的機會去加速促進數字化資產的接納,因為有很多技術人才可以使用,也有很好的技術,非常便宜,所以現在是很好的定位。

但是,要借助好機會,要創新思考他們在金融行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誰來做什么工作,看一看這些資產經理慢慢開始做投資銀行所做的工作。比如說發行資產,或者說財富管理經理開始做資產經理的工作,管理基金。當然這些都是可以預期的東西,就是區塊鏈技術核心的重新定義中介角色所帶來的影響。

看看「交叉路口」的形象,我們看到了加密貨幣的加速發展,還有通證化項目的加速,比如說債券的通證化、CBDC 加速和穩定幣,很清楚,這就是未來的發展道路,有很多機遇,可以有邊界轉化,特別是他們在未來所做的事情,或者能出現什么樣的事情。

Joy Lam(主持人):聽了很多關于機構性客戶和投資者感興趣于虛擬資產,但是很多人不太舒服地使用或者投資,也看到了有很多衍生品,或者是合成工具。從基金經理的角度來說,看到有很多基金經理開始設立一些基金關注于虛擬投資相關的衍生品,而且是非常廣泛的交易策略(像高頻)。

對于某些機構(特別是授權機構)、基金經理面臨著一些挑戰,目前對于虛擬資產的監管交易,你們覺得對于關注于虛擬資產的基金、虛擬資產衍生品的基金會有什么樣的機遇?特別有沒有些障礙。因為我們看到更多監管在交易領域會上線,希望投資者可能會更加舒適。

Phillip Gillespie:問題內容比較多,有很多公司和對沖基金都會先想到一個問題。去年有很多跟交易所有關的信用問題,有很多危險,包括托管風險,有很多 TradFi 公司因此不想做加密貨幣的交易,有對手方風險、托管風險,都需要在加密生態系統中有待更進一步發展。

剛才提到銀行危機,當我們有了法定貨幣之后,確實有真正純粹的交易導向機會,但是對很多交易方來說,當你看加密生態系統,特別是今年有很多加密貨幣的價格在上漲,但是對沖套利的機會也在增加。

對我們來說,對沖基金和流動性做事方非常有興趣做加密貨幣的交易,機會很快地出現。

但是有意思的是,隨著行業的成熟和生態系統的成熟,機遇也會迅速縮小,套期機會也會減少,但是讓更多人進入跟家安全。我們就像是「先驅」,最早一批提供流動性交易。很顯然,你得需要一些信用中介和其他形式的監管交易所,讓大家都感覺安全。

Joy Lam(主持人):托管確實是我下個要問的問題,對于很多機構來說是痛點,他們很多非常有興趣投資參與,但是他們對托管非常擔心,不然可以更大膽地交易加密資產,直接做交易。是否需要一些加密資產托管量身定制的許可證制度?這會有用嗎?托管服務在過去幾年有什么樣的演變發展,如何滿足機構投資者關注的問題,是不是需要專門的針對加密資產托管的許可證制度才能讓機構投資者更加放心呢?

LIIy Z.King:傳統金融背景下的托管往往意味著像是保險箱,但是數字資產方托管比較復雜,涉及到區塊鏈技術、加密技術、網絡安全問題等等,要真正理解托管角色的演變,至少看三個關鍵要素:用戶、技術、應用。

根據 Triplea(音)的統計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 4.21 億,而且比數量更重要的是用戶組成,已經從最早期網絡極客、程序員、基金,現在已經演變到有更多、數量更大的機構和個人,包括一些挺大的機構。顯然這些用戶對托管有不同要求,包括離散密鑰管理、工作流整合。在技術方面,從比特幣到智能合約以及其他基于區塊鏈的合約。

一個多鏈多層的世界肯定會帶來資產用戶應用碎片化,這意味著托管服務供應商得給出統一的解決方案才能讓用戶體驗更好。我想,AI 技術可能能起到幫助。讓我們跨上臺階,讓用戶體驗更好一些。

2020 年之前,區塊鏈上最大的應用主要是交易所、支付服務供應商,但是在短短三年間,智能合約已經獲得了爆炸性發展,以及出了無數的區塊鏈應用,比如說看到 DeFi、NFT、DAO,各自都成為了價值幾十億美元的細分領域?,F在有 4000 多個場,Web3 顯然已經主流化了。

在這樣的變化下,托管問題也在變化,對托管的要求是什么?未來托管解決方案必須能提供統一的用戶體驗,要能提供全面服務,從完整托管,基于 HSM 到 PC 解決方案,到去中心化智能合約的解決方案,這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提供托管服務的各方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要求客戶提供分布式密鑰管理解決方案,而不是集中式的。也需要提供機構用戶、機構級別的項目,讓他們能匹配工作流、團隊合作。

你剛才也問到許可證制度,我認為托管是需要特定單獨的許可證制度,就像我剛才所說的數字資產托管非常獨特不一樣,監管機構應該要與時俱進,在最新的技術發展方面有所了解,用技術提供解決方案,監管加密資產活動。比如說傳統審計是無法提供驗證實時驗證,但是 NPC 技術可以提供解決方案,讓監管方驗證儲備證實,以及交易所外的清算結算網絡也能幫助交易各方避免問題。

Joy Lam(主持人):謝謝 Lily,聽起來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托管問題方面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監管方非常不容易,因為行業變化這么快,監管機構也有很多要學習的。

我想跟 Harry 換一個話題聊一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香港出了政策聲明之后,現在政府非常強調擁抱 Web3,擁抱數字資產、加密資產。因此,行業都在想港府姿態到底是什么樣的,還涉及到香港特別行動區以及中國的關系。你認為現在中國把香港當成是「實驗沙盒」的定位嗎?在數字資產的監管方面,未來會有什么樣的政策走勢,是否有可能在中國大陸也會對于加密貨幣和加密資產逐漸有放開的機會?

Harry Man:很好的問題,非常榮幸有機會回到香港,我其實是在香港出生、香港長大的,非常高興看到香港能夠崛起成為加密和區塊鏈的亞洲樞紐,很高興看到這么多政府部門的支持,很多高層都支持 Web3 和數字資產發展。

雖然說我是香港人,但是前面我有 20 年都住在大陸工作,不敢說我能夠讀懂兩岸政府意圖。

先說香港,我有很多朋友在 FSC、港府的各個部門工作,我感覺這次香港政府是非常認真的。,我們很少看到香港政府官員這樣活躍積極地出席會議站臺,非常主動地伸開雙手歡迎你們。

今天早上都有聽到他們的承諾,相信他們之前做了些準備工作,倒不是說他們之前不歡迎,而是蠻長一段時間他們都沒有確定邊界在哪里,規則沒有想清楚,但現在看來他們已經有想清楚并且確定下來的態度??梢陨扉_手臂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有明確擁抱數字資產行業的姿態。

從我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好的跡象。在我小時候,香港是大中華區經濟中非常重要的城市,曾經一度甚至達到 GDP50%?,F在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崛起,香港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在中國 GDP 中的貢獻小得多。

隨著 Web3.0 和數字資產行業的發展,非常高興看到香港重新回到中國經濟的圖景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塊,也能在全球發展中長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于你問到中國是不是整體會開放這塊兒,我覺得很難猜測。高層政府現在對代幣化還是有很多擔憂。

我們都知道,人民幣國際化肯定是首要的任務,而開放的代幣經濟可能會在過程中讓它偏離軌道。所以我覺得中國整體開放要更長的道路。

區塊鏈跟加密貨幣又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國政府非常支持區塊鏈。從高層開始有研究,也有推出數字化人民幣項目。在基礎設施方面期待中國積極參與,而通過香港能夠扮演什么角色呢?也許是沙盒,也許是實驗廠,也許可以在這里邁出小小的步伐,在長遠的未來,當中國能夠開放的時候會有更多機會。所以我認為,在香港會有很多機會,會有很多國際公司和中國區塊鏈公司決定在香港扎根,打造基礎設施。

傳統金融會面對什么樣的機遇呢?香港作為全世界金融樞紐中心之一,已經有非常發達的金融行業,在過去一百多年已經做了很多年,像匯豐銀行以及香港金融機構已經深耕了很多年,他們現在肯定也會擁抱數字化時代,接下來也會做出一些步驟。

我們有很多客戶也開始關注和推出一些數字化資產工作,我個人期待在今后一兩年會有機會和發展傳統金融和新的數字化金融結合合作的機會。

Joy Lam(主持人):非常好。要關注中國在做什么,不管是不是開放,這也給香港再次帶來了很多機遇,而且是獲得資本的門戶。

Jehan 你是在這個領域比較早期的投資者,也經歷了很多市場周期混亂,過去幾年也見證了加密貨幣指數級成長,數字資產的接納使用,這其實是加密貨幣慢慢的遷移,從另類資產到主流資產的采納。

基于這樣的背景,看到目前的監管動勢,你覺得加密貨幣和另類區塊鏈機制朝著 TradFi 方向的發展是什么樣的?會不會加大接受?

Jehan Chu:區塊鏈作為第一個在香港的 VC,2016 年投資了 250 家企業,有一點點特權,經歷這么多的周期,可以跳出來對未來有更好的看法。

講兩點:

  • 第一點,會有融合發生。
  • 第二,分叉。

TradFi 或者 DeFi 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確實有 DeFi 也有 TradFi,而且是分別不同的。并不是說這兩個東西叫在一起,叫做金融 2.5 或者 Web2.5。其實內在的交易資產不僅僅是金融或者貨幣的工具,而是真正功用型的工具,過去可能是貨幣型的工具,像大宗商品、股票、房地產地現在慢慢融合了。TradFi、DeFi 好像是把標的資產進行普遍化,可以用于做貨幣,可以用來做抵押,也可以用來做 DeFi,做內容或知識產權。

舉個例子,談到房地產,過去房地產是靜態的資產,可以有可編程的層面作為證券通證,用編程的方式把它變成抵押物,借助其他工具帶入到元宇宙,有不同領域進行不同的應用,你可能會說這是通用型,這個是功用型,這個是元宇宙,這是 DeFi,這是 TradFi,會看到很多各種各樣的應用。

對于 TradFi 或者 DeFi 的公司,他們將面臨相同的問題。比如應對監管、流動性、服務的供給、托管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我們需要找出什么類型的服務提供商或者廠商可以最終壟斷領域。

但是我這里是兩種不同的群體,不是合并成一個需要發展、擴大資產的用戶實力。對我來說,看待資產的時候,包括股票、證券、房地產做通證是現有加密貨幣市值的上千倍。對于香港政府來說,他們傳達了一個信號。香港政府不只是一個代幣、通證、加密、貨幣,他們的未來是把資本市場進行完全的轉型。他們已經做了一些基礎工作,不管是香港股交所,還是 HASHKEY,這是他們做的事情,這是他們應該預期的,這就是融合。

第二部分是分離,我們會看到區塊鏈所推動的區塊鏈空間和非加密貨幣所推動的區塊鏈空間的分離。我們在過去的 9 年,加密貨幣領域所觀察到的,很多政府開始接納加密貨幣所推動的大規模應用,因為加密貨幣本身有太多的成本和復雜度,從用戶界面的角度、價格與監管的角度來說,要想廣泛地接納使用不太容易。

這些財富 500 強的公司,只有很少的幾個進入加密貨幣的空間,其實它有這樣的愿望使用區塊鏈技術。在中國可能不太可能由加密貨幣所賦能的,它可能有一個新的機制,這個新的機制可能不會阻礙加密貨幣的發展。區塊鏈發展的前 10 年是加密貨幣,但未來的 10 年是第二章,第二章建立在第一章的基礎之上,把區塊鏈的環境、通用的功能提取出來,它是一個數字美金,但它是去中心化的應用、開源的應用,在區塊鏈上用加密貨幣作為 Gas 來使用的,作為油氣、燃料使用的。

在中國的 BSN 區塊鏈服務網絡等等,它開始支持企業主權基金、銀行,因為一旦遠離了加密貨幣的對話,它就變成了通用的區塊鏈對話,所以這時中層的 IT 經理就可以使用這些非加密貨幣所主導的區塊鏈環境。

中國移動和銀聯已經開始朝這個方向,BSN 也是朝這個方向,香港的 Connics(音)和匯豐在進行合作,在 Spatialnever(音)上建立一些沙盒的應用,這其實是非加密貨幣的網絡,這就是下一個階段期待的,有不可思議的潛力可以釋放出來進行投資。

談到創辦人、監管人,都是有很多機會,所以我覺得香港現在是非常好的定位,可以借助這個趨勢。中國政府把它作為加密貨幣的門戶,它可以擴展出整體的數字資產門戶進入到中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

Joy Lam(主持人):非常好,這是上一個問題很好的轉移,我們還有兩分鐘的時間,最后一個需要大家評論的東西。

你覺得 TradFi 會不會改變加密貨幣,還是加密貨幣改變 TradFi?我們并沒有看到過兩者的結合,而是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或者在中間的定位。你看到的是什么?是一個改變另一個?還有哪些關鍵的機遇和挑戰存在于整合或者融合的過程中?

Luc Froehlich:我覺得數字資產更多是 TradFi 的進化,科技背后的數字資產賦能,與我們更多的做 TradFi。允許傳統的金融行業去交付它的目標,給消費者提供服務,不僅僅是服務,還有數字資產,但數字資產只是這個公式的一部分,我們還要看到新的技術股在建立,物聯網、人工智能怎么把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使用、結構化,區塊鏈這層可以創造出基礎設施,把這些信息進行存儲和交換,這就帶來了價值,這是新的技術堆棧慢慢發展的趨勢。

談到機遇,我覺得這是一個創造金融服務的機會,它可以和消費者的需求相一致。談到挑戰,我們也在傳統的財務金融行業有一些洗牌、顛覆,會有很多風險,也需要很多監管去保護消費者權益,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進化。

Phillip Gillespie:誰在改變?這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F在我們看到的融合,從通證化開始,不僅僅是資產或者房地產,還意味著服務和未來的現金流。對于成本和收入角度有意義的話,通證化就會出現,這是最主要發生轉變的驅動力。

不是說加密貨幣或者通證化使用區塊鏈等等就可以把成本降下來,使用這些金融工具還可以產生更多的收入,這是我們所談的,會發生的最大的融合。

Lily Z. King:我覺得對兩者來說會有融合更強的趨勢。

過去兩年很多大機構開始數字化資產的旅程,也是這兩年大機構受害最多,從 CeFi 開始崩塌,DeFi 被攻擊。當你在思考加密貨幣整體故事都在崩塌的時候,所有這些丑聞、銀行所領導的頭條,他們作為交易的基石,人們開始思考有這么多的力量、有這么多新型的加密貨幣創業家和企業崛起,人們開始認識到有一些丑聞是由于人類的貪婪所造成的,并不是說內部的控制。所以有了技術、有了整合之后,TradFi 還需要進行社會資源的控制,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的合法性。

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有非常好的、非常有潛力的空間服務于這些窮人,給他們帶來更加包容性的服務,所以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加上 TradFi 可以帶來大規模民眾的采納,也是有合法性。這種說法也會把權利交于民,我覺得香港就是最好的地點,把這兩者相結合,作為一個傳統的金融市場,還有非常完善的監管框架,還有各個政府官員和政府機構的承諾與治理去發展 Web3 行業,這是非常好的。

Harry Man:我覺得我們需要談一談挑戰,我們需要的是建立更好的基礎設施把這個事情變成真實,我們都很幸運,有這些建設者理解這個市場,我們要把它開放,建立基礎設施,讓它運作起來。

我覺得這個事情很難,為什么我們要買比特幣、持有比特幣非常困難?一旦這些基礎設施已經建成,這些基礎設施的產品建好了,我們就可以見證所談的 TradFi 和 DeFi 基礎設施出現。

Jehan Chu:如果你談到監管、立法的話,特別是在虛擬貨幣空間,最后一個評論要講給這些創辦人。

我需要你們理解下一個周期會發生什么,不要把加密貨幣作為復雜的行業(神秘化),加密貨幣應該提供價值,讓人們付錢給它,這意味著收入必須是一個圓滿的循環。如果你建立一個公司,你有加密貨幣在 Stack 里,必須要找一個讓人愿意付錢買你所開發的服務,這才是最終行業的職責。我們提供的公用是讓人們掙錢,是真正的錢,不是加密貨幣的錢,要不然 TradFi 就會接管我們,因為他們是談錢,我們談的是技術、理想和愿景,但是最終我們要把它轉換為真實的金錢,產生收入、產生價值。

Joy Lam(主持人):時間差不多了,各位觀眾請用掌聲感謝各位嘉賓給我們帶來的精彩分享,謝謝大家!

來源:Foresight

免責聲明:世鏈財經作為開放的信息發布平臺,所有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世鏈財經無關。如文章、圖片、音頻或視頻出現侵權、違規及其他不當言論,請提供相關材料,發送到:2785592653@qq.com。
風險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資訊不代表任何投資暗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世鏈粉絲群:提供最新熱點新聞,空投糖果、紅包等福利,微信:trr3544。